10 改变

Catálogo
  1. 1. 改变如何发生?
    1. 1.1. 改变的生物学原理
  2. 2. 是否要进行改变?
    1. 2.0.1. 改善想法
  • 3. 什么能被改变?
  • 4. 改变的两种方式
    1. 4.1. 逐渐改变
    2. 4.2. 激进改变
  • 改变如何发生?

    改变的生物学原理

    理解人脑内思考和记忆时,神经突触之类的建立和产生:

    • 挖掘新的神经链接
    • 拓宽已有的神经链接

    是否要进行改变?

    • 性格是相对的
      • 苛刻和严谨
      • 轻信和信赖
    • 潜意识有可能对某个性格的伴生点有依赖性
      • 不愿意放弃严谨的态度,但是容易造成对事物过于苛刻的情况
      • 比如焦虑和责任感相伴生
    • 潜意识的联系和社会要求以及自我实现有关
      • 不愿意对别人说“不”,可能是希望获得一个“善解人意、有同理心”的社会评价
      • 无法摆脱放松和获得幸福的冲突,可能是潜意识倾向于“幸福需要经过苦难、人不能不劳而获”的思维习惯

    改善想法

    • 理解思维的误区
    • 要清除“两者”的区别
    • 自己想要什么”?

    通过不断的 自我询问 来获得对已有习惯性思维的新的理解,摆脱麻木,获得新的体验。

    什么能被改变?

    基于 艾德·狄纳(Ed Denier) 和 桑佳·吕波密斯基(Sonja Lyubomirsky) 的研究

    我们要改变什么?我们能改变什么?不能改变什么?

    • 个体幸福感分析
      • 基因设定范围(×)
        • “ 50% ”
        • 对于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要接受并充分利用好他
        • 幸福水平只有一部分取决于基因
      • 外部环境(×)
        • “ 10% ”
        • 极端社会环境比如社会制度
      • 受意识行为支配的那部分(√)
        • 行为处事方式、思想、世界观以及我们的生活重心

    改变的两种方式

    在两种方式下,均会和之前 讲到的 A B C 模式相对应

    • A :情感,情绪
    • B :行动
    • C :思想

    逐渐改变

    • A:冥想(基于 乔恩·卡巴泽(Jon Kabat-Zin)的研究
      • 锻炼冥想能力可以引领我们达到身心舒展、内心平和以及自我审视的更高境界
    • B:“肢体反馈假说”
      • 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关系
        • 大脑的一致性:其中一个改变,必须保持同步;要么回落已提升的态度,要么提高现有的行为
        • 习惯是习惯性行为,行为是情绪的一个一致性体现
        • 如果不做出行为上的改变,任何心理、知识提升都将被拉回原来的水平
          • 学习新知识亦是同理
        • 细分而言的坐姿、表情、走路姿态等等都会反过来影响情绪;亦会想周围环境传递消息
    • C:认知重构
      • 对事物的解释角度决定了接受的信息
        • 积极接受 <–> 将苦难看做挑战
          • 积极 接受那些坏的消息、情绪
        • 适当表现出来
        • 对恢复如初满怀希望

    激进改变

    • A:PTSD 与 “高峰体验理论”
      • PTSD 是激进改变的绝佳论证,同时伴随的“创伤后成长”理论亦是一种益处
      • “高峰体验假说”:人生最美好的时刻,是瞬间强烈的幸福感,甚至是对欣喜若狂、如痴如醉、欢乐至极的浓缩。这样的体验来自于高深的美学体验,比如创作的喜悦、美好的爱情、完美的性爱、亲子间的关怀、自然分娩以及其他众多体验
      • 保持“高峰体验”的后续情绪
    • B
      • 直面风险和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 <–> 跳出舒适区、进入学习区

    ...

    • C:顿悟体验(eureka experience)
      • 前期准备阶段:沉浸的思想体验
      • 中期休息阶段:间断性思考的重要性
      • 活力爆发:顿悟体验
      • 评估阶段:实验、实践然后评估理论正确性